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文旅: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的转变

文旅: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的转变

文/美丽中国行网融媒体 来源/河南文化旅游厅

近年来,文旅行业最引人瞩目的新动向之一,莫过于“民生产业”这一概念的兴起。回溯文旅产业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属性经历了从最初的经济效益导向,到逐步融合文化、社会等多重价值的综合性转变。而今,它被赋予更为深刻的民生属性,这标志着文旅产业发展迈入全新阶段。


一、民生产业的内涵与文旅的民生转向

“民生产业”的核心要义在于强调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产业部门,其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并提升生活质量。该概念涵盖食品、住房、医疗、教育、能源等关键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感。因此,政府通常会给予这些产业重要政策支持,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4年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将旅游业定位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与幸福产业。此举不仅揭示了旅游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人民幸福感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也明确了其作为民生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这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已跨越单纯的经济增长层面,进入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将旅游业纳入民生产业范畴,预示着中国旅游业正肩负起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历史使命。未来,旅游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动力将聚焦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标志着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属性正在从过去的经济属性、综合属性向更加以人为本的民生属性转变。


二、历史视角下的文旅产业与民生

理解文旅产业的民生属性,需将其置于历史维度考察。正如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所述,旅行的价值不止于逃离日常琐碎,更在于提供全新视角,让我们在旅途中进行自我探索和心灵洗涤。

然而,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限制,普通民众的活动范围有限,旅行更多与艰难困苦相伴,而非今日的休闲享受。因此,在当时,旅行远非民生产业的一部分,也并非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的必需品。


然而,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当今社会,文旅产业与民生的联系日益紧密,其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文旅产业的民生属性:多重价值体现

当前,文旅产业的民生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就业与富民的新产业: 长期以来,文旅产业被视为“雨过地皮湿,旺丁难旺财”,难以给地方政府带来显著税收效益。然而,这种观念片面地忽略了文旅产业在促进就业和增加民众收入方面的巨大潜力。文旅产业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惠及广大的普通民众。

以云南为例,省委书记王宁指出,云南旅游业已成为拉动群众增收的重要引擎。旅游收入主要流向村民、中小微企业、民宿和农副产品,直接惠及普通民众,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尤其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方面,文旅产业发挥不可替代的民生作用。乡村旅游发展迅猛,2012年至2024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次增长了四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业产值超9000亿元,直接及间接创造就业岗位6000万个。农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收入,文旅项目也为农民提供了劳务收入。

考虑到当前经济形势,未来城市及外贸领域的就业机会可能减少,农民工回流农村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因此,乡村文旅等领域将为2.9亿农民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2.刺激内循环消费的新引擎: 文旅产业具有显著的“一业兴、百业旺”效应,能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世界旅游和旅游理事会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旅游业的GDP贡献高达1.3万亿美元,约占GDP的7.31%,已成为支柱产业。

尽管中 央提出了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但内需不振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因素。然而,疫情之后文旅行业的持续繁荣,反映出文旅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老百姓的刚性消费需求。特别是淄博、哈尔滨、榕江等网红城市的崛起,让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即使在经济下行、消费降级背景下,旅游仍不会被人民群众从消费清单中剔除。因此,文旅产业正逐渐成为提振经济活力、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

1.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新途径: 物质增长曾是老百姓获得感与幸福感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物质增长的速度放缓,其带来的满足感也减弱。因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更多依赖于“精神消费”,文旅产业正是满足此需求的最佳载体。

世界旅游组织在1980年就指出,旅游不仅是人的基本权利,更是实现自我精神解放的途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缓解压力、陶冶情操、增进情感交流、促进社交的重要选择。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62.6%的受访者表示旅游已成为生活必需品,90.8%的人在旅游中感受到了幸福。这表明,文旅产业已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其精神文化价值日益凸显。

四、结论:民生导向的文旅产业发展前景

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社会发展矛盾会进一步凸显,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挑战。中 央政府逐渐认识到文旅产业的多重重要功能与现实价值,包括促进就业、刺激消费以及提升民众幸福感。文旅产业被重新定位为“民生产业”,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客观状况,也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福祉的高度重视。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政策端将继续加大对文旅产业及文旅消费的支持力度,文旅产业的“民生属性”将得到进一步彰显。在政策引导下,文旅产业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文旅产业的民生转型,将推动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旅游要闻

首页 > 旅游要闻 > 正文

文旅: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的转变

作者:美丽中国行网融媒体 来源:河南文化旅游厅 发布时间:2025-01-17 10:48:56

近年来,文旅行业最引人瞩目的新动向之一,莫过于“民生产业”这一概念的兴起。回溯文旅产业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属性经历了从最初的经济效益导向,到逐步融合文化、社会等多重价值的综合性转变。而今,它被赋予更为深刻的民生属性,这标志着文旅产业发展迈入全新阶段。


一、民生产业的内涵与文旅的民生转向

“民生产业”的核心要义在于强调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产业部门,其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并提升生活质量。该概念涵盖食品、住房、医疗、教育、能源等关键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感。因此,政府通常会给予这些产业重要政策支持,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4年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将旅游业定位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与幸福产业。此举不仅揭示了旅游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人民幸福感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也明确了其作为民生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这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已跨越单纯的经济增长层面,进入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将旅游业纳入民生产业范畴,预示着中国旅游业正肩负起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历史使命。未来,旅游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动力将聚焦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标志着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属性正在从过去的经济属性、综合属性向更加以人为本的民生属性转变。


二、历史视角下的文旅产业与民生

理解文旅产业的民生属性,需将其置于历史维度考察。正如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所述,旅行的价值不止于逃离日常琐碎,更在于提供全新视角,让我们在旅途中进行自我探索和心灵洗涤。

然而,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限制,普通民众的活动范围有限,旅行更多与艰难困苦相伴,而非今日的休闲享受。因此,在当时,旅行远非民生产业的一部分,也并非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的必需品。


然而,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当今社会,文旅产业与民生的联系日益紧密,其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文旅产业的民生属性:多重价值体现

当前,文旅产业的民生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就业与富民的新产业: 长期以来,文旅产业被视为“雨过地皮湿,旺丁难旺财”,难以给地方政府带来显著税收效益。然而,这种观念片面地忽略了文旅产业在促进就业和增加民众收入方面的巨大潜力。文旅产业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惠及广大的普通民众。

以云南为例,省委书记王宁指出,云南旅游业已成为拉动群众增收的重要引擎。旅游收入主要流向村民、中小微企业、民宿和农副产品,直接惠及普通民众,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尤其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方面,文旅产业发挥不可替代的民生作用。乡村旅游发展迅猛,2012年至2024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次增长了四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业产值超9000亿元,直接及间接创造就业岗位6000万个。农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收入,文旅项目也为农民提供了劳务收入。

考虑到当前经济形势,未来城市及外贸领域的就业机会可能减少,农民工回流农村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因此,乡村文旅等领域将为2.9亿农民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2.刺激内循环消费的新引擎: 文旅产业具有显著的“一业兴、百业旺”效应,能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世界旅游和旅游理事会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旅游业的GDP贡献高达1.3万亿美元,约占GDP的7.31%,已成为支柱产业。

尽管中 央提出了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但内需不振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因素。然而,疫情之后文旅行业的持续繁荣,反映出文旅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老百姓的刚性消费需求。特别是淄博、哈尔滨、榕江等网红城市的崛起,让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即使在经济下行、消费降级背景下,旅游仍不会被人民群众从消费清单中剔除。因此,文旅产业正逐渐成为提振经济活力、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

1.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新途径: 物质增长曾是老百姓获得感与幸福感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物质增长的速度放缓,其带来的满足感也减弱。因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更多依赖于“精神消费”,文旅产业正是满足此需求的最佳载体。

世界旅游组织在1980年就指出,旅游不仅是人的基本权利,更是实现自我精神解放的途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缓解压力、陶冶情操、增进情感交流、促进社交的重要选择。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62.6%的受访者表示旅游已成为生活必需品,90.8%的人在旅游中感受到了幸福。这表明,文旅产业已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其精神文化价值日益凸显。

四、结论:民生导向的文旅产业发展前景

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社会发展矛盾会进一步凸显,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挑战。中 央政府逐渐认识到文旅产业的多重重要功能与现实价值,包括促进就业、刺激消费以及提升民众幸福感。文旅产业被重新定位为“民生产业”,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客观状况,也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福祉的高度重视。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政策端将继续加大对文旅产业及文旅消费的支持力度,文旅产业的“民生属性”将得到进一步彰显。在政策引导下,文旅产业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文旅产业的民生转型,将推动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0
精选推荐
游记攻略